科普:零重力座椅到底是什么神秘座椅?
發布日期:2021-08-24 瀏覽次數:7186
每個人,都坐過不止一款車,
坐的舒不舒服,除了跟司機的技術和車的配置有關系外,
座椅對身體舒適度的影響也很大。
畢竟,一款優秀的座椅,應該讓我們的臀部感覺就像坐在沙發里,舒適又幸福。
有人可能會想了,那我們直接把沙發搬到座椅上不就行了嗎?
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一款優秀的座椅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
因為汽車座椅設計的壽命至少得支撐我們的屁股坐8~10年,
天天百十斤的屁股壓著一個座椅,
太軟的座椅很容易塌陷下去,
太硬的話,又很容易腰疼。
如何保證汽車座椅能夠支撐我們貴重的屁股,
同時又能讓我們坐的舒適呢?
這就必須談談我們坐上汽車座椅的“過程”了。
我們身體對座椅感受的舒適程度,
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取決于我們身體剛接觸座椅到屁股坐穩的過程,
以及我們的后背在接觸座椅時候的感受。
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我們的攻城獅們為了讓我們坐的更舒適,研發了零重力座椅。
所謂零重力:就是失去重力。
根據著名的牛頓第二定律W=MG,零重力狀態就是物體處于一種漂浮的狀態。
而零重力座椅的乘坐感受,就像人在外太空的感覺,(當然我們普通人都沒去過外太空)。
說白了這種狀態就像我們平時坐電梯或玩過山車時的瞬時失重狀態。
零重力座椅是將零重力原理和汽車座椅技術結合在一起設計而成,
汽車座椅的人體工學設計和零重力技術可以使人處于自然狀態,
抵制地球引力所帶來的不適。
人體的重心放在臀部脂肪,其他身體部位不受壓力,
在這種狀態下座椅使我們無論身體還是精神,
都會倍感輕松、無比享受。
那么零重力座椅與普通座椅的最大區別是什么?
按照正常設計,汽車座椅應將感覺不敏感的坐骨關節附近體壓提到最高,使其支撐大部分體重,最好隨著大腿部向前,逐漸降低體壓壓力。
大腿附近的體壓分布主要考慮駕駛習慣,不僅不要影響腳踏板,而且在正常行駛時也要支撐大腿。
過分柔軟和堅硬都不可以:
過分柔軟的座椅無法保證長時間維持不變的乘坐姿勢,
如果是長途駕駛,柔軟汽車座椅很容易壓迫腹部而疲勞。
所以優秀的座椅需要在乘員特別疲勞時也不改變姿勢,
也就是說保持體態硬一些的座椅也比使成員身體沉下去的軟座椅好。
零重力座椅就是既保持硬度的同時,
在座椅發泡的表面 (與人體直接接觸區域)
貼有一層厚厚的超軟海綿,該海綿具有高衰減、硬度特低、耐久性能好等特點。
零重力座椅與普通座椅相比,
正因為有了這層超軟海綿,坐在座椅上的乘員身體能夠完全放松,
從而使乘員達到了身處外太空失重時的舒適感!
它可以很好的將身體壓力均勻分散。
坐下后,人體大多數重量都傳遞到坐骨上,
如果坐骨長時間受力,則容易引起屁股酸痛。
因此為了降低坐骨的壓力,
最底層的填充材料不光可以很好的承接壓力,也需要分散壓力。
當然,座椅的舒適性是需要長時間來檢驗的,
畢竟當代人駕車通勤時間少則30min,多則若干小時,
這時不僅需要柔軟的質感,還需要均衡的支撐性和濾震性,
確保身體不會酸痛和疲勞。
零重力座椅在座墊和靠背骨架上分別設有支撐彈簧,
這樣就使乘坐者的背部和臀部得到均衡的支撐,
更好的貼合人的脊椎,此時體壓會均勻的分布在身體與座椅的接觸面上。
這就避免了身體某些部分的壓力過高,而導致的疼痛感。
除了垂直方向的乘坐感受,零重力座椅還注重翼端舒適感。
在座椅翼端使用硬支撐發泡材質,
從肩部、腰部、一直到臀部以及大腿外側都可以得到翼端很好的支撐,
這樣在彎道駕駛尤其是連續的山路行駛中,
更高效的過濾橫向和縱向的振幅,
這樣大大的減少身體與座椅間產生的縱向沖擊和橫向的摩擦,
這種良好的支撐性和濾震性,盡可能的減少身體與座椅間的壓力變化,
就好像給乘坐者帶來“零重力”的輕盈感受。
尤其是在山路行駛時,使駕駛員會盡量少的因慣性而與座椅產生位移,
始終保持標準的操縱坐姿和良好的駕駛視野,
不僅操控性佳,還有效降低了駕駛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