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o id="fjrtd"><dfn id="fjrtd"><thead id="fjrtd"></thead></dfn></bdo>
        <tbody id="fjrtd"><span id="fjrtd"><td id="fjrtd"></td></span></tbody>

          <track id="fjrtd"><source id="fjrtd"></source></track>

          <nobr id="fjrtd"></nobr>

            <track id="fjrtd"><span id="fjrtd"></span></track>
            021 5783 1113
            021 5783 1113

            汽車工程師想加入小米有多難?

            發布日期:2021-09-17 瀏覽次數:797

            引言


            2萬份簡歷,300余名成功者,這樣的招聘淘汰率令人咋舌。


            事實上,這并不是什么特殊崗位或者高級管理人才的挑挑揀揀,這個可能是2021年“最熱門”入職的招聘門檻,來自9月1日剛剛注冊落地的小米汽車。這一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親自出任法人代表的項目,在官宣前就不斷引起著或許比任何一家新勢力造車時都更強的關注。小米過去的勇氣和成績,讓受眾自覺地拉高了對小米造車的想象,也造就了小米汽車開啟招聘后的空前盛況。


            作為一個在鏈接用戶和創造場景上見長的公司,小米造車常常被猜測,能夠在汽車行業繼承其“黑科技”的標簽,因此當小米汽車首批500個自動駕駛崗位開啟招聘時,業內外大量的簡歷涌入,小米內部也出現了一波申請轉崗的熱潮。


            但從進度來看,小米并沒有選擇冒進,拒絕了傳統的“先搭架子再優化”的道路,小米這次十分謹慎,在招聘上很早就明確了需求,秉持著高舉高打的路線嚴格篩選。


            一面廣受熱捧,一面門檻極高,小米汽車的玩法,似乎有所不同。


            01誰想加入小米汽車?


            想加入小米汽車的都是誰?


            除了大量的集團內部轉崗申請之外,小米造車吸引了大量現有汽車行業的“年輕人”,當小米作為他們“青春品牌”的一部分走向造車行業后,極具吸引力的薪資,以及相比起來更大的發展機會,是對這批年輕人最大的誘惑條件。


            在職場社區軟件脈脈中,能夠提供小米汽車的內推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討論話題,從討論中來看,目前最有意向加入小米的,大部分出自傳統汽車品牌,大多是位于技術口的研發骨干,另一個重頭則是來自在自動駕駛領域技術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前者希望能夠擁有更大的施展空間,后者則希望能夠借小米來接觸造車的全版圖。


            據了解,作為后入場的玩家,小米汽車開出了普遍比業內高出20%~30%的薪資,同時為部分崗位慷慨提供期權,小米汽車明晃晃的“首批投資100億”的口號,吸引了大量想“拼一把”且“還有沖勁”的年輕人。


            除了極具誘惑力的薪資外,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把小米,看做新勢力造車品牌出現后“最大的汽車行業機遇”。一位業內專家對虎嗅表示,小米這樣的消費者品牌在過去面臨入行門檻過高,但隨著產業鏈的成熟和趨勢變化,小米選擇現在入場,無論是在用戶運營和產品定義上,或許都會探索出不一樣的玩法,這種探索背后蘊藏著大量的機會。


            “錯過了新勢力造車,不能再錯過小米了吧。”一位匿名的互聯網大廠自動駕駛軟件技術骨干這樣告訴虎嗅,同時他還提到,相比渴望發展機遇的年輕人,業內也有大量的中年汽車人在嘗試接觸小米,大多是在原來企業帶領項目或團隊,但希望能夠實現職業生涯更大的突破。參與到小米造車的進程中,被他們看做“從技術研發崗到管理崗”的重要職場跳板。


            在小米汽車目前公布的招聘需求中,小米的首批招聘,是針對L4級自動駕駛方向的需求,除了智能駕駛方面的技術專家,也在招徠在校相關專業的高學歷人才。


            小米對于汽車行業的切入點,是希望能夠通過軟件入手,定義場景化駕乘體驗,來確立自身在汽車產業中的地位,整體來看是一個高舉高打,旨在未來的策略。對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在個人積累上有超車的好機遇。對于有一定經驗和地位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可能提前接觸未來造車趨勢和需求的好機會。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可以預測的是,小米除了需要招聘軟件和算法工程師,小米也會對于硬件工程師,甚至整車團隊的招聘有大量的需求。軟硬結合這一小米在手機時期獲得成功的戰略,在造車這件事上還會得到延續。


            小米造車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為什么進入小米汽車如此困難?


            02為什么去小米汽車這么難?


            小米正在造車這件事上試圖復刻手機行業的成功。


            回想一下,小米創業的時候,也是先打造了體驗獨特的MIUI,在軟件探索的過程中,逐漸確定了自身產品的體驗風格和硬件需求,才進一步深入硬件,打造了小米手機,并在迭代過程中實現了軟硬結合的統一。


            同樣的,當現在再去看小米切入造車產業節點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軟件定義汽車”的大趨勢已經出現端倪;另一個重要的趨勢,是在B5G鋪開的背景下,數字孿生技術有望在智能駕駛領域最快成熟,它是一種將硬件制造“虛擬化”的方式,通過B5G,軟件上的改動能夠直接影響硬件制造,打破了以往軟件硬件互相適配的阻礙,軟件的開發可以為硬件的試錯節省大量的成本。


            因此,想成為一名“小米汽車人”,不僅要求能夠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研究或積淀本身就處于高位,能夠獨擋一方面或多方面的需求,同時,還要能展現“多元性”的視野,能夠支持小米初期對于產品形態探索的嚴格需求。



            更重要的是,小米本身作為一家在在軟硬件積淀深厚的公司,外界普遍認為,和MIUI以及米家的聯動會是未來小米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這就要求小米汽車招聘人才的時候一定會考慮多元性以及全能性,這種交叉會進一步提高加入小米的門檻。


            這構成了“難進小米”的核心原因,小米汽車作為造車的“最新勢力”,客觀上還有作為后發者需要“補課”的壓力在,因此在小米汽車對業內“最頂尖的一批人”追求的背后,也存在可以預知的高強度創業節奏,這客觀上會讓許多摩拳擦掌準備進入小米的人重新預估這份工作的強度。


            小米汽車目前屬于“糧草已動,召集人馬”的階段,背靠小米集團,小米造車在初期并沒有資金的困擾,所以小米對于人才質量的嚴格把關,一定程度上是資源充足的背景下,對于團隊的高需求導致的,這種早期的人員選擇,會直接定義小米汽車接下來的開發能力和速度,因此門檻看似是高,其實是小米獨特的發展模式和目標需求的必然結果。


            想要加入,還是得先弄明白小米造車需要什么樣的人。


            03小米造車的夢想和現實


            小米汽車的勝負關鍵是由消費者決定的,這是小米的王牌,也是小米亟需構建的核心競爭力。


            從內部來看,小米集團或許正處在自身最好的狀態,8月25日,根據小米公布的2021年Q2業績財報顯示,該公司實現總營收878億元,超出市場預期的850億元,同比增64%;凈利潤63億,同比增64%;經營現金流凈額達82.84億元,同比增長111%;智能手機出貨量6290萬部,躍居全球第二。在手機沖擊高端戰略初見成效后,在AIOT和智能手機雙端,小米已經構建起自己的獨特業務護城河。


            這也是小米敢于喊出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的底氣,這構成了小米造車業務最大的依托,隨著這筆投資的逐漸到位,更多的投資會隨之進場,這讓小米能夠在資金層面獲得一定的安全空間。


            小米在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在造車方面的投資,除了汽車行業內知名的,雷軍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投資了小鵬汽車之外,今年6月,小米旗下的長江產業基金還參與領投了,在ADAS方向有深度積累的縱目科技,這是小米宣布造車后投資的首個汽車領域的企業,隨后,小米持續投資了國內激光雷達初創企業禾賽科技、智能車供應鏈解決方案幾何伙伴,小米在汽車投資層的加碼,被認為是小米扎根汽車產業的關鍵切入點。


            8月25日,小米集團以總交易金額約7737萬美元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交易完成后,深動科技將成為小米全資附屬公司,深動科技有望為小米帶來系統化,可無縫移植的全套自動駕駛方案研究架構和解決能力。


            從高階自動駕駛切入,依托B5G能力鏈接硬件制造,最終實現軟硬結合的,能夠鏈接小米智能生態的高階智能汽車,是小米對自身造車業務的戰略思考和發力方向。


            從目前小米的動作來看,小米在戰術上謹慎嚴格,戰略上展開迅速,最關鍵的勝負手,在于C端能否延續和消費者的高粘性,以及參與碳中和進程中的深度。在碳達峰、碳中和大趨勢下,小米的方向是準確的。


            小米和其他企業的最大不同,正是與消費者的高粘性、高互動性,以及能夠在未來場景中和智能家庭場景的結合,相比也高舉“用戶”大旗新勢力品牌,小米或許會對消費者開放更多可參與的造車事業的廣度和深度。



            小米獨特的業務模式和發展路徑,過去在資本市場上常常面臨一個“難估值”的問題,這讓小米在過去飽受質疑,但隨著小米現有業務的穩固和在造車方面的迅速鋪開,小米的模式開始被更多人所接受。


            說白了,“軟中有硬,硬中有軟”的核心,其實正是小米的獨特生存方式:軟件構建獨特體驗和賣點,高性能硬件做普惠和平臺的商業舉措。這種扎根于中國市場,獨具特色的模式價值,會隨著小米汽車深度參與到中國制造業升級和碳中和事業的進程中,被更多的翻譯出來。

            在線報名

            <bdo id="fjrtd"><dfn id="fjrtd"><thead id="fjrtd"></thead></dfn></bdo>
                <tbody id="fjrtd"><span id="fjrtd"><td id="fjrtd"></td></span></tbody>

                  <track id="fjrtd"><source id="fjrtd"></source></track>

                  <nobr id="fjrtd"></nobr>

                    <track id="fjrtd"><span id="fjrtd"></span></track>
                    伦子系列午睡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