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死了眾泰和鐵牛?!
發布日期:2020-09-17 瀏覽次數:1205
賈躍亭到底是不是騙子,我一直不敢確定,每次看到賈老師一臉真誠的表情,就總是被打動,仿佛和他一起看到了那個未來。
賈老師可能屬于志大才疏型,盤子鋪得太大,調性拔得太高,結果落不了地。也許他不是騙子,只是收不了自己開的場。
但眾泰就不一樣了。
鑒定眾泰比賈老師難,你說它是騙子吧,人家有量產車;你說它不是騙子吧,可眾泰及其背后的鐵牛集團又利用裙帶關系搞上市,用過高的估值來吸引股民;并且在那段新能源市場的混沌時期撈補貼。這種虛實結合的方式叫人防不勝防,也很難一言以蔽之。
如今眾泰的大股東鐵牛集團進入破產程序,眾泰也陷入了欠薪糾紛,這是個可預見的結局,但原因可能和諸位想的不太一樣。至于眾泰慘淡到什么程度,大概是暴跌和資不抵債,到底是破產清算還是重新注資,已經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段中國車市的歷史、國情,以及市場特點。
關于“抄”的三種境界
先說說眾泰的“抄”。
幾年前我還在做廣播的時候,有一次在錄音棚數落眾泰,節目播出后被當地領導聽到了,人不太高興。地方電臺回饋說,領導希望媒體能對自主企業予以包容,給他們時間。
話是在理,但我當時覺得對眾泰不太適用。大多數自主品牌在初創時期都帶著模仿痕跡,撲面而來的稚嫩和青澀,靠廉價打天下,比如比亞迪模仿過花冠、別克HRV,長安對路虎和雷克薩斯情有獨鐘,連長城也搞出過起亞味兒的酷熊。
但眾泰的模仿秀玩得忒狠,如果說上述幾位尚屬借鑒,那眾泰的玩法就基本是照搬,目的性太強,仿佛是骨子里的。這種形象一旦固定,就很難再轉型。
被眾泰模仿過的品牌包括但不限于奧迪、大眾、保時捷、豐田、鈴木,車型數量不菲。但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所以更重要的是質量。
關于模仿這事,一般分三種:第一種是借鑒,然后改編,它類似于洗稿,重要的是,其中有獨立思考的東西。比如第一代CS75,沒法明確斷定它和某品牌之間的關系,只是似曾相識。
第二種是照搬,陸風現在已經死了,曾經陸風X7高仿路虎攬勝,就是考試時直接把班上第一名的卷子拿來抄,連錯的也一起抄了。但這種抄襲的好處在于,如果抄的技術好,可能創造一個高度相仿的藝術品。
從抄的角度上來說,陸風抄得很成功。畫家臨摹還都需要技巧,以此類推,抄設計當然也是需要技術的。
第三種是眾泰這樣,抄了但沒抄好看的。比如Z700,個人感覺它并不像奧迪A6,但評論區和輿論都蓋棺定論,這大概算比較失敗的一種抄襲。
至于更像途銳的第一代T600,雖然抄像了,但達不到陸風X7那種自我欺騙的程度,基本上肉眼可辨真假。可能是模仿對象沒找好,當時那代途銳本身也沒有前代車型平民霸主的氣場,另外車型的燈組和進氣格柵的造型是根據車型尺寸設定的,它可以這么做,但換到小一號的車型上,效果就不一樣了。
不管是T600還是Z700,它們并不算是很精湛的仿制品。如果推薦高仿山寨中的精品,我還是推薦陸風X7,車主已然選擇了欺騙自己,為什么不徹底些呢?
模仿是每個人的習慣,這是人性,人就像猴子一樣,看到什么就學什么,像人在青春期時學偶像的一舉一動,或者用網絡流行語,只不過時間長了就沉淀出自己的東西來了,不是后來不模仿了,是自己的東西固定出來了,大腦硬盤塞滿了。
問題在于,眾泰在不模仿之后,反而沒了當初的特色。現階段的產品,T500造型不錯,但還是酷似路虎的T700最帶感,如果眾泰一直把模仿這條路走下去(拋開法律和版權問題),說不定還真就自成一派了。
業界可能認為是高仿最終讓市場拋棄了眾泰,但這恰恰是它的生存之道:2015年眾泰銷量22萬輛,2016年33萬輛,2017年31.7萬輛,2018年出現明顯下滑,但也達到23萬輛,即便是在斷崖式下跌的2019年,仍然收獲了15.3萬輛。
什么概念?卯足勁打造越野世家的廣汽三菱去年銷量不過13.62萬輛,東風雷諾則為1.8萬輛,PSA賣了11萬輛,也就是說,眾泰依靠一把皮尺就超過了這些尚且兢兢業業造車的二線合資品牌,有點劣幣驅逐良幣的意思。雖然大家價格不同,但放到哪個層級的市場都一樣。
這說明市場并沒拋棄眾泰。
但外觀可以臨摹,技術卻很難臨摹,真正斷了眾泰財路的還是技術門檻提高了,比如國6排放。
拖字訣終于不好使了
先說成本問題。
曾經眾泰某款車搭載了電吸門(也許是Z700)。2018年我在廣州車展看到奧迪A6 allroad,一個觀眾告訴我這車帶電吸門,開始我還不信,后來演示之后才信了——印象中這個配置是輕易不屈尊的。
但10萬左右的眾泰搭載了。關于成本,尤其是10萬級左右的產品,越往下,成本空間越小,如果把寸土寸金的成本空間留給電吸門,假設它也好用到讓你幻覺自己開上了A6 allroad,再加上其他富麗堂皇的配置,留給三大件和安全的空間還剩多少?
電吸門本身無罪,有罪之處在于它破壞了平衡。我一共開過兩次眾泰的產品,一次是大邁,一次是T600,感覺(源自)三菱的4G發動機和變速箱不太來電,再加上雙離合變速箱本身不愛降擋的特點,駕駛者基本游離于控制之外。但重點在于,中國的駕駛者不太在乎這個。
多說一句:除非中國也誕生一個采埃孚,否則自主品牌很難在燃油車領域趕上合資,一臺變速箱足以拉開不止一個層次。當然在新能源興起之后,這個問題被規避掉了。
在兩大件失守的情況下(實際可能是三大件),內飾牛逼有意義嗎?在不同的市場會有不同的答案,但在中國市場它不僅有意義,還可能意義非凡。
所以基本上有什么樣的消費者,就有什么樣的品牌和產品。眾泰無罪,市場才是原罪,這就像很多人不聽樂隊,而跑去看《樂隊的夏天》,你能說去秀的樂隊墮落了嗎?這是市場的自發選擇。世間存在清教徒,但我們沒資格要求每個人都是清教徒。
翻回頭來說技術。現在眾泰資金鏈斷了,對汽車這種重資產行業,可能是致命的,但眾泰的產品已經很難作為商品流通了,目前眾泰全系燃油產品在排放上都是國5,換句話說,失去了三菱輸氧,眾泰很難自己搞定這個問題。
在這種風云突變中,也考驗誰的血厚,多數廠商都在這一波震動中血虧,理論上眾泰可以繼續采購三菱的國6動力,但它沒扛過去。
某種程度上眾泰也能算造車新勢力,雖然它從零幾年就開始做產品了。它和現在新勢力們的共同點是,動力基本都靠外包,進一步而言,動力都能外包,其他總成當然也可以。
所以造車有門檻嗎?有,但有錢就能解決,比如恒大。如果你高估了“造”車門檻,就是低估了資本的力量。
真正終結眾泰的,是管理部門把小升初變成了高考,效果和新能源補貼退坡同理。但強行拔高也有副作用,在電池技術沒法提升的前提下,為了續航里程達標而采用了激進的電池密度設計,要不要為最近頻繁的自燃負上點責任呢?
一種設想是,如果沒有國6排放和疫情突襲,眾泰是不是還能再挺幾年?
技術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
眾泰并不算是個打醬油的,它的玩法在低門檻的市場中本來可以存活更久;真正牽扯到欺騙性質的行為,是早期它利用新能源生產資質先注冊后生孩子的做法,鬧出了一場風波,總的來說,眾泰利用了這個行業的不成熟,快活了幾年。
但技術是這樣一種東西:它未必能保證你活得滋潤,比如馬自達,技術最好的品牌并不是市場銷量最高的,但技術是可以保證你留在游戲牌桌上的資本。
真正的黑科技從來與普通大眾無緣,它是用來標榜企業牛逼用的,示范性效果更強,比如新奔馳S級的預碰撞主動抬高車身功能,注定沒法普及到廉價車型身上,而那些普及開來的技術,肯定和低成本掛鉤。
但這并不表示技術門檻是低到沒有底線的,不管是眾泰還是鐵牛集團的造系運動,包括后來的漢騰和君馬,基本上都屬于對眾泰的復制黏貼。2017年君馬汽車高層在接受采訪時稱,君馬預計在2018年年銷達到15萬,言之鑿鑿并不讓人覺得他在放衛星,也是基于對當時模式和行情的看好。
宏觀調控升級最終讓眾泰和鐵牛措手不及,是基于他們一以貫之的模式,鐵牛系集體崩盤,或許也有管理上的積弊,比如眾泰和鐵牛復雜的裙帶關系,以及眾泰上市時鐵牛左手倒右手的把戲。
說到底,企業的初衷并不純粹,(可能)更傾向于在資本市場撈一把,比如鐵牛控制金馬收購眾泰時,價格遠超吉利收購沃爾沃。
但微妙的是,即便是在眾泰如日中天的2017年,鐵牛也沒能完成當初承諾的對賭協議。
這似乎說明,即使是資本市場也有理性的一面,并不看好鐵牛系的玩法,實在缺乏可持續性,而且沒有技術打底,也實在缺乏安全感。
- 上一篇:汽車管路設計對使用中產生失效的影響
- 下一篇:理想汽車陷入輿論旋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