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o id="fjrtd"><dfn id="fjrtd"><thead id="fjrtd"></thead></dfn></bdo>
        <tbody id="fjrtd"><span id="fjrtd"><td id="fjrtd"></td></span></tbody>

          <track id="fjrtd"><source id="fjrtd"></source></track>

          <nobr id="fjrtd"></nobr>

            <track id="fjrtd"><span id="fjrtd"></span></track>
            021 5783 1113
            021 5783 1113

            我的轉行經驗:年過30的傳統汽車人,如何轉型做自動駕駛

            發布日期:2021-08-11 瀏覽次數:925

            大家好,我是李慢慢。承蒙《九章智駕》邀請我來講講自己的轉型經歷,或為其他讀者走上轉型路的引子,也或為茶飯后的笑談,總之勿噴。


            需要說明的是,我在網上已公開寫過不少“轉型日記”了,此處也不過是綜合起來說一說。


            01斗志昂揚,人生第一崗


            我本科學的是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研究生學的是車輛工程,在實驗室跟著導師做了不少車企的CAE的項目(CAE,計算機輔助工程),說得簡單點大概就是用計算機模擬金屬結構的力學變形行為吧,畢業論文自然也是CAE。 2017畢業后到上海某車企,也是非常“幸運”地被分配到了很對口的車身結構開發科,主要職務是做結構的CAE模擬仿真,在各種車輛碰撞試驗中,模擬車輛結構的安全性能,去尋找減輕車損人傷和降低開發成本的最優解。說起來,算是非常傳統的機械行業了。 那時,我每天都和鈑金打交道,0.7mm厚度好還是0.8mm厚度好?打一個焊點好還是打兩個焊點好?用鋼好還是用鋁好?用一整塊鈑金好還是用兩塊鋼拼接好?用膠水好還是打焊點好?等等。 來自實驗部門的是各種問題單,設計部的同事天馬行空地提各種方案,而我們CAEer就夾在兩者之間,做各種驗證或者優化的工作,確認某一種優化方案,等待實驗部再做一次實驗驗證效果。



            圖片來源:覓元素


            到2018年,我手里負責著一個車身結構CAE模擬計算的管理項目,也經歷過其它幾個車型的零零碎碎的計算工作,基本摸清了公司CAE業務這塊的流程。


            熟悉之后便覺得有些無趣。無趣在于CAE這個崗位的單調性,導致我花了很多時間也沒找到CAE背后的那條“康莊大道”,而且不能和這個時代最前沿的科學技術有所交集,總覺得人生在世,有些遺憾。當然,并不是說力學不好,力學是非常偉大也很成熟的基礎科學,正在各個領域都發著光散著熱。個人覺得遺憾,僅僅是因為自己性格使然,喜歡做更有活力、更有挑戰、更有價值的工作。


            彼時,機器學習、人工智能、數字孿生、自動駕駛等概念炒得火爆,企業也正籌謀數字化轉型,我便也開始在“汽車學堂”上報班學習一些自動駕駛的課程。那時也并沒有學完課就要走的想法,而是想著,自己轉型為數字化人才,能幫助公司做些更有價值的事情,有使命加持,走上人生巔峰。


            所以,學完課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CAE相關的工作流程進行梳理,利用Python語言寫了兩個軟件,一名為車門剛度自動化建模軟件,一名為自動化網格劃分軟件,都為公司申請了軟著,我想你們可以網上去查得到。值得一提的是,我這兩個軟件,匯合其他幾個同事的軟件,一起打了包,拿到集團去評獎,獲得了二等獎,那是我們部門迄今為止,拿到的最高榮譽。




            我說我性格喜歡做些富有創造性的東西,可不只是說說而已。在此之后,我陸續梳理工作內容,為公司寫了三本教材(連續兩年獲公司教材一等獎)、三個專利、一篇論文。因為對知識點梳理非常擅長,還聯合同事一起搞了個針對部門內的網頁版的CAE知識管理平臺,這個平臺就是將部門內零零散散的資料進行排編,統一用個方便的可視化的網頁來管理。


            后來這個平臺被集團領導看重,逐步擴展到科室,進而擴展到整個研發中心,包裝起來,準備著去申請了2020年度的集團軟件獎。


            需要申明的是,我并沒占據多少工作時間去做這些事,都是日常加班做點,節假日做點,慢慢做出來的,自己分內的工作也基本沒出過錯,按部就班地完成。不管是軟件、是書、是專利、還是網頁,其實一開始都是不會的,僅僅是因為喜歡創造,因為享受看得到摸得著的成果,便開始學,開始做。


            這些成果,放到原始CAE的崗位上,僅僅是自己覺得驕傲別人覺得你傻的東西,但是對于轉型,卻是幫助巨大的,他們一方面證明著你的“內驅力”,一方面又證明著你的“創造力”。這兩樣東西,對于才新興不久的自動駕駛行業來說,就意味著你的“可塑造性”,而這,也正是半路出家的轉行人最難證明的東西了。


            其實我覺得一直講作用,顯得十分功利。


            從本質上來說,選擇轉型或者轉行的動力,要么是因為愛,要么是因為恨。我對于原來的CAE的工作談不上恨,但對于自動駕駛方面的愛,卻是十足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愛,才可以支持挺過漫長的轉型期。


            02埋頭苦干三年,抬起頭,換了蒼天


            集團推行“新四化”政策似乎困難重重,部門內部也是領導換了好幾撥,謠言八卦傳了好多版本,產品遇到重大安全問題,降本增效一步步壓榨著產品質量,政策一改再改,工資改革,誰能想到這么多一系列的故事就發生在2020年這短暫的一年中。 


            等我在愛人的逼迫下開始梳理這幾年的待遇時才發現,工作三年,從當初的小小助理工程師變成如今的中級主管工程師,薪水竟是一年比一年少。而我所引以為自豪的那些獎狀和成果,似乎對我的績效也沒什么影響——在大企業論資排輩的“文化”下,似乎只有你的工作年限決定著你的待遇。



            圖片來源:覓元素


            我想,我從爸媽爺爺奶奶那里繼承來的勤勞肯干的優良品德,大概在這里是無用武之地了。


            而和同時畢業的其他同學們對比起來,我開始深刻體會到什么是“方向大于努力”,選擇一個好的行業,好的方向,遠勝于在一個夕陽產業里的努力耕耘,更何況,選對賽道的他們努力程度也并不比我低。


            而真正徹底將我從當下的舒適區里警醒的是我愛人那句:“李慢慢,你再不換,你的工資就只有我的一半了!”對于一個需要在上海養家且自尊心極強的男人來講,這句話不可謂殺傷力不大。再想到即將到來的小孩教育問題和老人安置問題,我也是壓力山大。


            三十已至,相比于精神的寄托,物質的困頓更是時時刻刻勒著你的脖子,沒有了二十歲的灑脫肆意,我想要的只是更好的生活。


            03轉行路慢慢,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我不是沒想過在CAE行業繼續深造,算上研究生,差不多都有6-7年的CAE工作經驗了,會那么多東西,認識那么多人,都是資源啊,舍之可惜。舍之可惜吧,卻又食之無味,雞肋,雞肋。靠CAE活著,你不會餓死,卻也不太可能成為胖子。除了轉,似乎也沒有別的路可以走了。




            我首先想到的是內部轉崗,不過申請轉崗被對方部門以嫌棄流程太過繁瑣而拒絕,才恍覺企業內部部門之間的壁壘之高,流程化是大企業的優勢,可又何嘗沒造成困擾?


            然后我開始想起2018年在“汽車學堂”學的那些課程,重新打開網站,一遍一遍地去看,去研究,去在軟件中復現。與此同時,我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對于沒有工作經驗的我來說,別說去面試,怕是簡歷都很難通過篩選。 所以我選擇以創作的方式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記錄下來,權當是面試時的一點點可以說道的 “另類工作經驗”。所以我開通了個人微信公眾號,一邊學習網課的同時,也一邊思考,將課程學習中對一些知識點的感悟,以文章的方式發布在這里。


            不得不說,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

            a、可能的“工作經驗”代替方案;

            b、通過它能慢慢梳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c、強迫自己輸出,也能加快自己的學習進度,要知道,成年人的學習是沒有人監督的,只有結果會赤裸裸地告訴你學習的效果;

            d、通過它漸漸吸引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轉型過程中人是孤獨的,需要同行者,更需要互相鼓勵;

            e、最后就是成就感,看到一篇篇文章的發布,就能感受到自己距離目標越來越近,內心會越發地安定。


            這條路不好走,也需要時間,更需要堅持,所以從一開始,我就以“李慢慢”為筆名,時刻提醒自己,要慢慢來,綿綿用力,才能久久為功。


            因為是復習,所以快一些,但一遍復習,一邊寫作,我仍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然后就開始看工作機會,但工作描述中那些術語和那些軟件,我大多都是不懂的,我才發現我所學也不過是停留在“科普”階段,想要對那些工作機會多些把握就要精深些,所以還得繼續學。 可是學什么呢?自動駕駛領域那么多崗位,怎么選擇出適合自己的?


            確定轉型方向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把自動駕駛領域的工作崗位都查了一遍,去了解每一個崗位都是在做什么,所幸此前學了那些 “科普式”的課程,這還難不倒我。




            搞清楚崗位區別之后,就是確定一個適合自己的了。


            什么才適合你呢?


            我想這是一個千人千面的答案。


            對于我來講,仔細梳理了曾經的工作內容,只找到了一個有用的東西,那就是車輛安全評分分為被動安全和主動安全,而被動安全評分就是我正在做的碰撞安全仿真,因此也有幸接觸過一些主動安全(其實就是ADAS的測試試驗)的評分方法,對測試這一塊有一點了解,再通過主動去學習,還能懂得更系統一些。


            大概始終是對仿真有些“偏愛”吧,所以我最終把目標定為自動駕駛的仿真測試,也即上圖中的仿真工程師。


            所以大家其實看出來了,找適合自己的,可以試著梳理過去的工作經驗,你的工作經驗可能很多,但你可以只取一瓢,只要那一瓢能和你想要轉去的崗位有結合即可,這種結合越深刻越好,我的結合其實屬于“擦邊球”,你的結合要是能直接在那一瓢工作經驗中真正有過類似的經歷,那就太完美了。


            確定了自動駕駛仿真工程師為今后的“深化對象”,該怎么深化呢?


            明確崗位要求


            剩下的就是去各大招聘APP、各個金主爸爸們的官網上找工作內容介紹及要求了。


            我當時統計了10多家主流公司的崗位介紹信息,列表對比,反復看。


            這樣有很多好處,你會越來越清楚以后這個崗位是干嘛的,也會越來深刻地體會到這個崗位需要什么樣的人:需要什么樣的核心能力,需要掌握什么技能,需要學會使用哪些軟件,學會哪些語言,因此針對每一個公司的簡歷投遞,你都可以“定制化”描寫自己的能力。


            掌握崗位技能


            當然,“定制化”描寫自己能力的前提是,你要真的要針對這些崗位描述去學習過(最好是學會)相應的技能。


            你都知道了具體要學什么了,剩下的就是執行。


            學習的渠道有很多,買書看,找視頻看,找朋友咨詢,付費咨詢,關注一些專業的公眾號或者博主,等等,都可以。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學習的時候請不要閉門造車,要時刻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自己的學習的內容和方向,“只有形成閉環,你的系統才是穩定可收斂的”。 


            不斷嘗試機會


            然后就是投簡歷,接觸獵頭,開始面試。


            當我接到第一個獵頭打來的電話時,我非常激動,跟ta聊了很多,滿懷期待地等待面試,但是ta給我推過去后,卻沒有后續了,后來這種事也時有發生,我也漸漸掌握了些規律:推給大廠的一般都沒消息了,推給小公司的,對方還愿意給個反饋。


            經過了解得知,大概是我簡歷里轉型的“痕跡”太明顯,大廠社招需要有真實經驗能一去就干活的,所以不愿培養轉型人,而小廠愿意培養,但他們也會借此打壓一下你的待遇。所以,如何增加成功率,我想第一個是如何適當地“隱藏”你的轉型感,二是適當降低你的要求。行話說“轉行窮三年,不轉窮一生”,不是沒有道理的。


            鑒于我投遞簡歷的高失敗率,我開始重新審視簡歷,我認為我的經驗依然欠缺,特別是我很努力地爭取來了某一家日企的面試機會,憑著自己的日語優勢,去面試自動駕駛仿真崗依然失敗后,我愈發深刻地覺得,簡歷上的“偽經驗”只能讓我獲得面試機會,要通過面試,還得需要“真材實料”才行。


            獲得相關經驗


            所以,我開始考慮如何獲更有說服力的工作經驗。


            我開始尋找能提供線下鍛煉的培訓班,去參加一些關于仿真的論壇,去找相關的兼職


            培訓班沒找到,但有幸參加了一次仿真論壇,為此我特意請了假,后來也證明,這次論壇對我幫助巨大。一方面,通過參加這次仿真論壇,我不僅聽到大佬們對行業的剖析、有機會提一些問題;另一方面,我還認識了一些業內人士,最重要的是,我特別幸運地加上了某家智駕公司(B公司)仿真經理的微信,也正是他在我此后非常失落即將放棄的時候提供了一個兼職的機會。


            所幸B公司和我老東家公司不太遠,我便早早地下班,去B公司開啟學習模式,我原本想,在這里兼職,可以幫我獲得一定的工作經驗,也可以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等待轉正。我不知道要學多久才行,但終于有條路可以走,心里很滿足。


            你可能好奇人家為什么愿意給我兼職的機會? 


            我想說,可能就是我寫的那些文章發揮了作用,他看過我寫的那些文章后在找我面談的時候說,我的那些自我摸索的想法已經有一定的深度,也感受到了我轉型的“決心”,但部門暫時沒有額外的招人需求,可以暫時提供一個兼職的機會,后續再看。我自然很樂意,甚至很快就去了B公司,開啟了兼職模式。


            下班了還能去兼職,我想這條路不太容易復制,但思路是相同的,你怎么破解你的工作經驗的問題。方法千千萬,適合你的也許只有一條,我的路僅供參考。 


            收獲理想結果


            最終,我并沒有選擇在B公司轉正,也不是憑借在B公司的 “工作經驗”找到了下一家。而是我在來B公司前,面試的某一個C公司,那是一家專門提供自動駕駛仿真測試方案的公司,他們最終給了我offer,雖然來得有點遲,但我依然很感激,這是第一個向我伸過來橄欖枝的公司。 


            這時,此時擺在我面前的有兩條路:第一,繼續在B公司兼職等待轉正或者等待找到其它的工作;去C公司。我需要做出選擇。


            我有些猶豫,是因為C公司在異地,雖然承諾我可以選擇今后在上海辦事處上班,但總歸是需要兩地跑的,而且所給的薪水也并沒有達到我的預期。


            但最后我依然選擇了C公司,一是出于感恩,二是我很看好C公司本身的發展,三是實地去C公司附近考察后對附近自動駕駛產業鏈的完備感到非常震撼,四則是我后期比較希望能做更多跟人打交道的工作,C公司愿意給我這個機會,小公司靈活性比較強。


            04柳暗花明,換個賽道重啟人生


            截止到今天,我在到新公司有一段時間了,一方面不斷地在新工作中驗證曾經所學,另一方面也不斷地拓展新的學習內容。 自動駕駛仿真,是一個非常寬廣的領域,它不僅包含仿真軟件知識,也包含自動駕駛領域的很多硬件知識、線束的知識、所有類型的傳感器原理、傳感器數據的分析、高精地圖等等。如今,每一天幾乎我都會接觸到新的名詞,也總是會有新的知識點需要去掃盲。


            但我一切也都還適應得很快,繁忙的學習任務中,偶爾也跟著項目打打雜。我還爭取到了公司“技術內容對外輸出”的角色,所以大家以后可能會經常看到我的視頻或者文章了。 


            當然,以公司的名義向公眾輸出內容,想必要求也更高了,這也對我學習的速度和對產品力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我的好處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能做自己愛做的事,順便朝著自己心中的“更接近產品和客戶”的方向邁進,真的是非常幸運的事。 以上就是我的轉行經歷了。


            我的這些經歷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我過去的文章里,因此吸引有了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聊聊轉行的經驗,慢慢地,我也有了些體會,如今上了車,也非常愿意將這些經驗分享出來,就像曾經那些愿意幫助我的人一樣,我也希望能幫到更多的人,將希望傳遞。


            05方法論——給轉型路上的同路人


            其實大家看我之前的經驗,也大概看出來我遇到了哪些困難,我想這些也大概是轉型人都會遇到的,有一定的“普適性”,因此以下綜合起來說一說。


            問題1:要不要轉型?


            正如我之前所說,你想轉,要么是因為恨,要么是因為愛。


            大部分人其實并不知道自己恨不恨當前的狀態,也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愛什么,所以你大概率會迷茫,別擔心,這是中國教育下大家都缺少對自我的清楚認知而會有的常態,這個我也無法幫到你。


            自我意識的覺醒必然伴隨著苦難,物質上的亦或是精神上的苦難。你的愛或恨足夠強烈,你便有足夠的動力去走出這一步,反之不強烈,你走出這一步,也大概率中途會退縮,何必呢?


            所以,我能給你的唯一建議就是:認清自己,包括但不限于你的現狀、你的性格、你的能力、你的目標。我覺得,人生在世就是一場修行,需要時刻追尋生命的意義,時刻感悟自身。 


            你既然能看到這里,也說明你是同道中人,那么,去勇敢地面對自我吧。


            問題2:如何確定轉型方向? 


            雖說大道三千,行行出狀元,但也都有難易程度的區別。一般來說,你的工作內容越接近這個時代發展的發展方向,越接近資本的流向(也就是所謂的“風口”),就是一個越有前景的方向。 


            三十年前的紡織工,如今的電腦操作者,本質上來講并沒有多少區別,都是當下發展的訴求而已。


            那我們當下的訴求是什么?科技、能源、老齡化,等等都算,都在國家發展的每五年計劃里寫著呢,具體此處不展開。 看到這里的也大都是想轉向自動駕駛的,如果你希望轉向這個領域,那建議你不妨如我一般去自己了解下這個行業,比如政策、發展現狀、有哪些崗位、每個崗位干什么的、自己喜歡和適合哪個崗位的內容等等。


            剩下的就是去研究這個崗位。我是通過各大招聘APP或者各公司官網去統計的,你也可以這么來。去主動了解一個行業領域或者一個崗位,并不簡單,你需要知道一些基礎知識,要掌握這些知識,多去網站搜搜類似的普及課程和文章,去找熟悉這個領域的朋友咨詢,去關注一些博客、論壇、公眾號,去加一些轉型微信群,都可以。


            總之,把自己泡在那個環境里,你自然會越來越有感覺。


            問題3:怎么具備目標崗位的必備技能?


            這個和上面部分的解法有一些重疊了。工作技能包含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基礎部分,我覺得通過步驟2你應該能了解得差不多。對于更專業的內容,只能向專業的人取經,最簡單的比如付費課程,真的,能付錢解決的問題都不算問題,給自己投資是必須的。也比如買專業的書籍,付費咨詢,參加論壇等等。


            問題4:怎么解決缺少相關工作經驗的短板?


            一般招聘網上的JD里都會有相關描述:需要2-3年相關經驗。


            這個是轉行人/轉型人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招式。我這里僅僅羅列出來我見別人用過的方法,供參考


            有人回爐重造讀了一個學位;有人離職自學半年;

            有人選擇了內部轉崗;

            有人業余時間搞了個產品;

            有人靠刷題提升能力;

            有人靠參加比賽拿獎獲得了機會;

            有人考證來進入新行業;

            有人靠寫文章來建立個人品牌和影響力;

            有人靠朋友和前同事推薦拿到了機會;

            有人靠自己不斷找人去尋找機會;

            有人提取自己過去工作中的軟技能,遷移到新行業和新崗位(比如項目經理);

            有人在某培訓機構系統進行了培訓;

            有人業余時間做兼職獲得工作經驗。方法挺多,也沒有標準答案,你也可以試著探索適合自己的,因為只有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問題5:轉型轉行過程中的心里壓力有哪些?


            轉型或者轉行,總是會多多少少付出代價,為你曾經選擇了錯的崗位埋單,為了你自我意識的覺醒而經歷磨難。


            你可能要舍棄十來年的工作經驗;

            你可能經常自學熬到深夜;

            你投的簡歷可能經常石沉大海;

            你可能多次舟車勞動去面試而無功而返;

            你的焦慮可能持續一兩年;

            你對自己的定位可能一變再變;

            你會經常懷疑自己;

            你可能不止一次想放棄;

            你家里人可能根本不理解你;

            你得忍受家里人的隱藏得很好的失望情緒;

            你得從別人的成功里感受到指引而不是打擊;

            你得做好降薪、換城市的心理準備;

            你要接受自己沒有那么多機會;

            你感到孤獨,周邊沒有同行者;

            你要在一片迷霧中獨自前行;

            你要在沒有機會時努力修煉;

            你要在有機會時迅速反應;

            你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打氣;

            你也要學會釋放壓力以免自我崩潰;

            你可能還會面對本職方向的高薪誘惑和離職時原公司加薪升職的誘惑; 


            但你不要忘了,為什么要轉行/轉型,你肯定是期待一個更有前景的未來,短暫的誘惑、暫時的失敗只是你要渡的“劫”,保持道心,方得始終。 我是這么過來的。這段“曾經”,合著高考那段“曾經”、考研那段“曾經”,一并成為了我不愿再經歷的過往。只能簡單地寫寫它們,告訴自己眼下的一切,來之不易,一定要很珍惜很珍惜。


            問題6:轉型路上對年齡有要求嗎?


            通過朋友們的反饋,轉型需求貌似更容易出現在30歲左右的人身上。




            但我覺得我一個朋友說得特別好,那就是“每隔三年五年都應該讓自己畢業一次”。所以,時刻調整自己的方向,永遠保持開放,活到老學到老,修行不止步。就像群里也有的兩位40-50歲的前輩,他們因為公司轉型的需要,自己親自上陣,學習新東西一樣。




            問題7:如何對待獵頭的推薦? 


            對于我們轉型人來說,有獵頭幫忙推薦是個正反饋,他證明著你的簡歷至少過了獵頭這一關。但是也請十二萬分小心,因為就算推薦過去了,你也有可能面試失敗。而失敗后,再次推薦需要半年以后。所以,如果某一家公司是你真心覺得合適也喜歡的,一定要做足了準備再去找獵頭推薦。

            最后,借用一句話來勉勵大家。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在線報名

            <bdo id="fjrtd"><dfn id="fjrtd"><thead id="fjrtd"></thead></dfn></bdo>
                <tbody id="fjrtd"><span id="fjrtd"><td id="fjrtd"></td></span></tbody>

                  <track id="fjrtd"><source id="fjrtd"></source></track>

                  <nobr id="fjrtd"></nobr>

                    <track id="fjrtd"><span id="fjrtd"></span></track>
                    伦子系列午睡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