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舒適性研究和開發
發布日期:2021-01-22 瀏覽次數:1384
說到座椅舒適性開發,經常會使人感覺到虛無縹緲,難以把握。有的人身材偉岸,有的人身材嬌小,有的人喜歡硬的座椅,有的人喜歡軟的座椅,不同的人的舒適感覺和喜好不同,這必然導致了對舒適座椅的不同詮釋。
比方說雪佛蘭探界者的主要賣點是運動性能,加速及一定的越野能力。
發動機:2.0T雙蝸桿直噴渦輪發動機
最大額定功率:191KW
加速性能(0-100km):7.2秒
驅動方式:智能四驅
離去角:19度
接近角:24度
離地間隙:199mm
但是駕駛或者乘坐這樣的一輛車,用戶需要怎樣的座椅?我們可以給這樣一款性能車可以配置一個沙發一樣的柔軟座椅嗎?
很明顯是不可以的!因為這樣一款主打運動性能的車其坐墊支撐、靠背支撐以及側向支撐,都需要足夠的座椅硬度,否則還如何主打運動性能?
再比如說別克GL8主要賣點是擁有飛機頭等艙的尊享體驗。
駕駛或者乘坐這樣一輛飛機頭等艙一樣的車,用戶需要怎樣的座椅?需要有挑戰的側向支撐嗎?
答案也必須是否!
因為頭等艙的用戶需要的是厚實柔軟的座墊和靠背以及可供休息的足夠柔軟的頭枕,這時候的座椅也需要有足夠的調節和舒適功能,才能給別克用戶帶來飛機頭等艙的舒適體驗~
根據以上兩個明顯的案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座椅的舒適性硬度風格需要根據車輛的品牌策略定義。
那么,如何根據車輛的品牌策略給客戶以極致的舒適感?
這就不得不提到座椅的舒適性開發流程:對標、路試、數字化、優化、樣件、評估調整以及量產。
而一個優秀的舒適性流程應該是什么樣的?
我想它首先應有貫穿項目開發全過程的驗證過程,從項目啟動到項目初期,需要做競爭車型路試,設定舒適性目標,在座椅造型面開發過程中需要做手工樣件,靜態路試,初步評審。
軟模階段路試,根據軟模座椅,評估軟模的A面數據的舒適性狀態,給出更改方向。
硬模階段路試 ,根據硬模座椅,驗證更改情況,給出改進方向。到硬模階段,再對硬度進行微調。
與此同時,優秀的舒適性流程得符合本土國情,出現在每一個恰到好處的地方,規范而且可被認可的輸入輸出。
怎么才做到符合本土國情呢?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本地優先的原則:我們都是亞洲人,亞洲人的身材普遍小于歐美人,并且亞洲人多短腿,我們的座椅要盡可能的依據我們自己的體型。
其次是需要關鍵時刻交付物,從概念到雛形、試制、成品、驗證階段,分別需要交付DSI、VDR、IVER、PPV、SOP。
在不斷輸入的通時需要做輸出,檢查跟蹤問題。比方說對座椅A面的檢查,需要按照舒適性斷面進行檢查,按照經驗數據進行檢查,使用CAE軟件進行檢查,并列出問題清單及問題解決的斷點。
舒適性路試貫穿了舒適性開發的全過程
做舒適性路試的時候,我們經常被嘲或自嘲:“路試就是拿來忽悠各路老板的”,“你們吃吃喝喝,天氣又好,這春游還不錯”,“舒適性本來就很縹緲,而且也沒多大的用”等等,總之就是所有座椅舒適性開發都是打著公司的名義去耍流氓。
因此,我們需要有一支舒適性路試核心團隊,不僅僅停留在吃吃喝喝與春游。
這只核心團隊能以全覆蓋的姿態,把握不同體型乘客的舒適感受,并將乘客的主觀感受精準地轉換為工程方案,一步步地為乘客提供極致的舒適感。
在舒適性路試中,每一個有思想的聲音都值得被認真對待,不管是模擬普通客戶長短時間的駕乘感受,還是一次愉悅的短途出游,都必須以舒適為先!
02智能開發
所謂智能開發,其實是互聯網思維,從產品到成本、價格、價值、客戶,再從客戶到價值、價格、成本、產品。從小米、大疆到雕爺,浮華的背后其實只是一種工具。
就像任正非曾經說的“互聯網還沒有改變事物的本質,只是改變了做事的方式,車子還是車子,豆腐還是豆腐。”
座椅的舒適性開發需要與互聯網相結合,即時輸入輸出數據,即時完成統計處理,實時跟蹤,積累數據。
云端和終端可以通過互聯網協議,做到數據的傳輸。數據貼上屬性標簽,丟給數據邏輯判斷,辨別出聲音里的噪音,將噪音的權值配成零然后標記,選出有方向的聲音,基于身材配上合適的權值,再一次為數據分配權值。
將帶有權值的聲音推送至后臺,絕對值低分項高亮展示,再微弱的聲音都能被聽到。所有的聲音疊加,統計成正態分布,找到有抱怨的聲音,將自然語言翻譯成工程語言,包裝為數據庫語言,并存貯到云端。
座椅的舒適性開發也要與大數據相結合,舒適性的數據推送到了云端之后就放在那里不管了嗎?如果這些數據有十萬條將會怎樣?
很顯然,這個時候就需要對數據進行管理,可以根據人體參數、車輛參數、舒適性參數等作出分類的存儲處理。并通過智能機器分析這些數據,最終生成舒適性A面。
之后,再依據按照某輛車的定位,乘員的坐姿,確定百分位的人體后,座椅的舒適性參數就基本上確定了。
座椅的舒適性開發還可以與虛擬現實相結合!
何為虛擬現實?我們現在逛商場的時候會有VR虛擬體驗,這種體驗也可以應用在座椅舒適性開發過程中。
利用互聯網模擬現實地圖、建立情感曲線影響模型,對虛擬過程進行檢測,智能化處理測試結果等等。當以上技術瓶頸被突破,結果就是舒適性開發的過程中將沒有路試,No Ride,直接硬模!
以上,致敬我們中間那些仍然愿意卷起袖子去弄臟雙手的少數分子,未來屬于我們!
- 上一篇:車身防腐技術探討
- 下一篇:解析客車座椅動態試驗法規要求